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轻便车 >> 轻便车图片 >> 正文 >> 正文

古代中国人长途旅行舟车等交通工具的情况

来源:轻便车 时间:2025/7/9
刘军连 https://m.39.net/pf/a_9110964.html

古代人类出行,或步行,或骑马和牛等牲畜,出远门则需要坐车、乘船。车和船就是古代人类长途旅行,以及运输物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才有“舟车劳顿”这个成语。以下就来看看中国古代车、船交通工具的情况。

先说说中国古代的“马车”。

在“车”的发明过程中,轮子(含轮盘和轴等部件)的发明最为关键。有一种说法,人类最早发明的六种简单机械,就是“轮子、杠杆、斜面、滑轮、楔子、螺旋”,其中最重要、最伟大的正是轮子!主流观点认为,轮子应是在距今大约年前,由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随后扩散到全世界的。大约在轮子出现几百年后,就出现了车。

此外,伴随人类对马、牛等牲畜的驯化,出现了畜力拉动的车,它使古人从繁重的推挽车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车的驾驭者。畜力车辆载运能力强、行驶里程远、速度快,自然成为人们长途旅行和运输物资的首选,代表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飞跃。以下暂且将蓄力拉动的车统称为“马车”。

1、中国马车的出现。

一般认为,中国的马车应是在多年前的商代晚期,从中亚地区、通过北方游牧民族传入的,到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大量的马拉战车。还有说法,中国的马车由夏代的奚仲发明、已有多年历史,这只是没有考古证据的传说。

中国最初的马车,与西方国家早期马车在形制上基本一致,都是双轮、独辕。辕在车中央,前端有横木叫“衡”,衡上有双轭(人字形曲木,驾车时套在牲畜脖子上),双马在辕两侧,通过轭来牵引马车。西方国家在更早时还有四轮马车,推测是中亚游牧民族将四轮马车改进为轻便的双轮马车,这一过程应发生在马车传入中国之前,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

2、先秦时期的中国马车。

商周时期的马车轮子大、车厢小。在车厢后部留有豁口或开门、便于乘者上下。那时普通马车在战争时就是战车。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而且中原地区养马困难,马拉战车绝对属于稀缺装备、是古代战争中的“坦克”!当时往往以战车多少来衡量国家国力强弱,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的说法。而且,为了保证战争需要,直至宋代之前,普通人都极少用马拉车。

先秦时代的马车有“大车”、“小车”之分。“小车”也叫轻车、戎车,和商周时期一样是用马拉、车厢小,一般只供贵族出行使用,同时兼顾用于战争。这种马车是“稀罕物”,数量很少、制作考究、富丽堂皇,车上往往会有一些金、银、铜的装饰物,还有“銮”即铃铛。这种马车、战车属于当时各种技术工艺的集大成者,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

“大车”一般是用牛拉、车厢大,是“平地任载之具”,多用于拉笨重物品、供普通人出行乘坐。这种车的工艺水平较粗糙,一般不会使用小车上那些金属部件、不会有装饰物。但其实,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人出行更喜欢坐这种牛车,因为牛车行驶较慢、更加安稳,而且车身高大、宽敞,加了车棚和帷幔之后,乘坐者还能随意坐卧。

3、中国马车在汉代至宋代的普及。

汉代马车的形制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在秦国首先出现的“双辕车”、到汉代得以普及。一般认为,双辕车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只用一匹马拉车,从此中国古代的车由“驷马高车”进入到“单马轻车”新阶段。同时,汉代之后马车的车厢变得越来越宽大、种类更加繁多,使用范围也是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受自然环境限制、战马长期是稀缺战争资源。特别是到宋代时,“燕云十六州”被契丹人所占,帝国失去了几乎全部养马马场。当然,宋代时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饮茶的习惯、非常依赖中原的茶叶,肯用更多的马来换茶叶,但这种与北方、西部游牧民族的茶马互市贸易依然不能弥补马匹来源的不足,中原地区马拉马车、马用于农耕一直都极少见。

在经济富裕的宋代,社会上有身份的人开始流行乘坐人抬的“轿子”、延续至近代,所以宋代以后马车的制作和改进不再受重视、马车的形制未再发生大变化,制车技术的重点由乘人转为载货。当然,人抬的轿子缺点是速度慢、费人工,只适合短途出行,古人长途旅行还是需要乘坐马车的,这时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将马车车厢做成轿子形式即“轿车”。

此外,古代中国人还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即“独轮车”。一般认为,独轮车出现在西汉、东汉交替时期,已有多年历史。它只一个轮子、既可拉货、也可做人,多由人推动,但稍加改造后也能由畜力拉动。独轮车车体窄小,不论平原和山地它都可以顺畅通行,而它的运载能力则是单一人力、畜力的好几倍。独轮车在使用中的改造空间极大,清代还曾出现“挂帆”的独轮车,可以利用风力以节省人工。

再说说中国古代的“舟船”。

人类使用独木舟、木排的历史非常久远,已无法考证。一般认为,考古出土多年前的古埃及木船是人类最早的现代形制木船。也是因为古地中海沿岸的海洋、商业文明高度发达,还曾出现尤善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人,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曾发明船舵、榫头、轨杆、桅杆、桅座等,从而保障了古希腊时代及之后航海事业的大发展。

1、中国舟船的出现。

在中国,用木料拼接制成木板舟船,应不晚于多年前的商代,同时出现了纤绳、桨、篙、舵、橹等动力工具,还有了使用风帆的船。还有古代中国人领先的“木作榫卯结构”技术,也被大量运用到造船工艺之中、保障了造船的质量。

小常识:由于古代的道路条件差,崎岖、颠簸,更有很多地方没有路,因此乘马车、牛车出远门并不舒适。相比之下坐船出行就会好很多,如有水路条件(特别是在南方),古人都会选择乘船远道出行,这样既便捷、又舒适。

还有,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舫”的船舶形制,是两船并列的“双体船”。它虽然行速较慢,但承载力大、平稳、安全,非常适合载客、运货。特别是古代王公贵族们,往往对舫加以装饰,乘坐游幸、宴饮,称“画舫”。

2、中国造船业发展过程。

总体而言,造船从木料的选择、处理,再到最后的部件拼接,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制造大型船舶、海船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历史上很晚才出现。中国古代船舶制造工艺、造船业的发展,大体分秦汉、宋元、明代3个重要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已能够将船造得很大了。汉代木船分为客船、货船、渔船、战船等,战船最重要型制是“楼船”,体量最大、制造最难,有三层十丈高,是造船业进步的标志。唐代时设有帆和舵的海船大量增加,为人们海外远行创造了条件。

宋代至明代中国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已能造出更加先进的远洋帆船,船型与西方国家的帆船有所不同,风帆则是“硬帆”(西方国家是“软帆”)、结构也独具特色、实用性很强,在当时世界遥遥领先,就不再赘述了。

宋代时中国海船的船体巨大、设计精密、结构牢固、适航性好,长度能达到30多米,排水量吨、载重吨。正是它们为开启东西方国际贸易、促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古代中国人坐船出行、运货的情况。

前面提到古人坐船出行更舒适、用船拉货也更有效率。因此,中国古代很重视航运事业,中国重要水道长江、黄河及其支流都有发达的航运。南方地区水网密集自不必说,在北方地区,隋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航运方面更发挥了巨大作用!它是中国南北方向航运的唯一大通道,自古以来,航行于其上的民船、商船、货船不可胜计,成为南北经济、商业、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如康熙、乾隆皇帝巡幸江南,也是走这条水路,当然他们座的船更加宽大、舒适了。

这样的大型运河水路通道,堪比当代的铁路大动脉,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感到由衷地自豪!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