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不仅欧盟政策一边倒支持碳中和,车企也在争相公布电动化时间表。不过,当中长途出行赛道已经接近饱和,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短途方向便蕴藏了新的机会。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不仅欧盟政策一边倒支持碳中和,车企也在争相公布电动化时间表。不过,当中长途出行赛道已经接近饱和,被称为“最后一公里”的短途方向便蕴藏了新的机会。
答案就是电助力自行车E-bike。自行车作为两轮机械出行工具,在欧洲的流行已经接近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休闲、健身和娱乐载体,笔者在爱尔兰时总是能看到周末和节假日时一家子祖孙三代一起骑车郊游的典型温馨场景。那如果给自行车装上电机、控制器和传感器件,让骑行更轻松,但是同时保留脚踏板和齿盘,给用户随时介入去控制车辆的权力,是不是听起来既符合老外们热爱骑行运动的习惯,又能给出海资本赛道添加一丝令人心动的想象力?
家庭骑行活动来源:Unsplash不出意外的是,这个赛道目前算是玩家众多。在重点布局欧洲市场的中国品牌里,TENWAYS(十方科技)、Urtopia和DYUebike(大鱼智行)是其中的佼佼者,已经总计完成数亿人民币的融资。大鱼智行联合创始人、CEO马宇驰曾在媒体上表示:“年全世界卖了万台e-bike,中国占了万-万台。”不过,作为传统的大型自行车市场,欧洲国家近几年也孵化了不少知名的本地E-bike品牌,例如VanMoof(万莫夫)、Onemile、Mate.Bike等等。当一众携巨量资本信心满满闯荡欧洲的外来者到达此地,会遇上怎样的惊喜或者艰难险阻?
·到底什么是E-bike?为何中国人不感冒?
E-bike,如果严谨一点,我们应该将它翻译成“电助力自行车”而不是“电动自行车”。原因在于,前者在安装了三电系统的前提下保留了自行车的原始形态,踏板和齿轮依旧可以成为人力驱动的主要工具;而后者则是将人力无限弱化,可能会保留脚踏板,但是在强力电池驱动的情况下很少会有人真正使用到踏板。如果更通俗地解释,E-bike与纯电动自行车均是由电力作为驱动力,仅在动力来源比例上存在着差异:电助力自行车部分由电力驱动,纯电动自行车完全由电力驱动。而这也是二者境遇两极分化的根源所在。
如果不是因为在欧美市场的大红大紫,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E-bike的存在。在中国,为了方便出行且避免使用人力,以及早期电动车市场的相对无序混乱等因素,大街小巷的人们几乎清一色骑的都是电动自行车甚至电动摩托车(Electricmotorcycle)。在笔者的记忆中,电动自行车和电摩的兴起已经可以追溯到-年之间,这个行业的繁荣其实要拜国内在本世纪初大规模的城市禁摩运动所赐。各大省会城市在-年左右陆续出台了相关措施,或是停发牌照,或是分区域限行,比如杭州和武汉都是从年开始禁摩。也是在年底,交通部出台了“摩托车上路需要持有驾驶证”的新规定,而这毫无疑问也限制了摩托车的销售。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城市中旧城改造的大幕才刚刚拉开,不少地方的大规模基建还没有开始,连城市的道路状况都相对堪忧,更不用说农村地区坑坑洼洼的泥泞路。骑自行车不仅费力还要忍受颠簸,因此电动车的出现就大大缓解了人们在短途出行时的劳累之苦。
国内街头的电动车来源:Unsplash种种外在环境的改变,促使电动车市场在国内迎来了大爆发。而且电瓶车相比摩托车更容易上手,只要会骑自行车,基本就会骑电动车。尽管中国在年就出台过电动车的旧版国家标准,但由于市场发展过快,旧国标的相关规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不具备强制的法律效力,交警在执法时缺乏现有的对应法律依据。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地方上对于电瓶车的管理基本处于放任和无序状态。举个例子,前些年,在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二线城市,市民骑一辆电瓶车上路,基本没有人会查戴没戴头盔,更不会有人在意是否超速。
也正因此,多年来电动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成文的潜规则。比如为了续航和提速,很多经销商会给客户私自改装电瓶或者提供解码加速服务,前者风险太大,并且长续航版车型越来越多,所以已经逐渐绝迹;后者在这两年新国标实行之后仍然非常普遍,例如规定限速25km/h以下的踏板电动自行车实际在解锁以后能达到30-35km/h。
在价格方面,电瓶车的价格比起动辄万把块的摩托来,便宜了不少。有不到一千的超低价,也有普遍两三千的基本行情价。在十多年前大部分家庭还没有汽车的年代,电瓶车就是主要的代步工具。综上来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居民对电助力自行车不感冒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日常短途出行的强需求,而E-bike的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属性更明显,加之国内对于电动自行车的道路管理更加宽松,造成了现在E-bike总体市场小、品类乏善可陈,而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一家独大的局面。
·欧洲E-bike市场飞速崛起背后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辆客单价-0美元不等的电助力自行车,折合人民币已经普遍上万,却在疫情这几年通货膨胀严重、生活成本急剧上升的欧美发达国家迎来了逆势增长。
有数据显示,从年到年,欧洲和北美市场的E-bike销量由万辆提升至万辆,4年间增长了%。同样,PrecedenceResearch的报告称,年全球E-bike市场规模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6.49%,预计至年达.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而聚焦到E-bike的最大市场欧洲,德国、荷兰等传统自行车大国近两年市场增速均超过了30%,欧洲自行车工业联合会(CONEBI)、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预测,年欧洲E-bike市场销量有望突破万台。以目前的销量来看,尽管看起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维持着高景气,但是欧洲人一年买下的E-bike数量已经比电动和插混汽车多。
欧洲的骑行文化深渊浓厚,世界三大自行车赛事均落地于此,同时城市和小镇的街道窄,路况复杂,普遍拥有自行车专用道,总体地形是山区多、地形陡峭,老年骑行者和长距离通勤者的辅助助力需求较大。而如果从经济角度考量,在汽车普及率已经高达几乎户均2辆的今天,给自行车装上电机、控制器和传感器件,看似对欧洲人的主要意义并不大,但实际上却解决了日常上班通勤和周末运动休闲的痛点——成本问题。
以欧盟国家中电费第四贵的爱尔兰为例,当前爱尔兰最大电力公司ElectricIreland每度电的价格为0.43欧元(约合3.2元人民币),一辆大众ID.4的电池容量为84kwh,续航在公里左右,因此充满电的费用为36欧元,每公里的成本也就是0.07欧元;一辆TENWAYS的畅销车型CGOPro的电池容量为0.36kwh,续航标称公里,充电费用为0.15欧元,每公里成本0.欧元。可以说,如果只是用于上班途中20-40公里左右的单人通勤,E-bike的经济性简直秒杀新能源汽车,同时还省去了到处找停车位和支付高昂停车费的烦恼。即使与公共交通作对比,E-bike的经济性照样完胜,因为欧洲国家公共交通费用普遍高昂,折扣只针对学生,成人的单程公交车和地铁费用高达2-3欧元,一个月下来花费超过欧元是常事。也难怪现如今的欧美家庭标配是1-2辆汽车+2-4辆不等的E-bike这样的配置。国内某跨境E-bike卖家曾这样描述:“一个典型的海外多孩家庭,只要父母中有一个人买车,家里的其他成员在体验后基本都会跟着购买。”因此,高复购率也是这条赛道吸引出海资本和品牌的重要一环。
TENWAYSCGOPro源:TENWAYS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