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今晚报
星期文库
古船丛话之四
驰骋北极的皮划艇
皮划艇比赛被列为奥运会项目之一,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在北冰洋、北大西洋、白令海等海域居住的因纽特人、阿留申人、尤皮克人使用的狩猎、捕鱼工具。受所在区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这些人使用鲸骨、浮木等材质制造皮划艇的框架,将海豹、海狮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皮,用海豹油、鲸脂加工后缝在外面,用鲸须或动物肌腱制成的绳索固定,通过巧妙的设计制成轻便坚固的皮划艇,它能以极快的速度在海中穿梭,助力当地居民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当然,在体育竞赛中使用的划艇材质已经不是真的兽皮,而是特制的防水材料。今天为了保护环境的需要,人们日常使用的划艇也开始用人工材质制造。
因纽特人传统使用的皮划艇平均尺寸约为5.2米长、半米宽,深度不到20厘米,但具体的大小却因人而异。这是因为,当地人在制造皮划艇时,有着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是制造者双臂展开的三倍,宽度是制造者臀部的宽度再加上两个拳头的宽度,深度则是拳头加上伸出的拇指的长度。除了皮划艇外,因纽特人还会制造一种体积较大的带帆平底皮船,叫作umiak,可供15人至20人乘坐,休息时还可以将它翻过来充当临时帐篷。这种umiak也被称作“女人船”,这是因为皮划艇主要用于男性狩猎,umiak则主要在夏季更换狩猎场所时使用,作用类似于搬家的“大篷车”,乘坐者以妇女儿童为主,在较为平静的水域中划船者也是女性。
居住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堪察加半岛上的阿留申人制作的皮划艇叫作baidarka,阿留申猎手可以熟练地站在船上投掷标枪捕猎海豹。单人乘坐的baidarka长约5米,宽仅半米,重量很轻,连未成年的孩子都扛得动。传统造型的baidarka有着一上一下的分叉船头,这种设计看似仅仅是一种装饰,但其实它体现出了精妙的力学原理:船头下部较窄、较尖锐,当船在海中行使时,能够起到“切开”波浪的作用,在尽可能减少阻力的同时产生升力,让船在海浪中始终是上升态势。其上部较平,类似于冲浪板,有助于增加划艇在海中的稳定性。这种船的尾部则是方形的,使得它在高速运动时保持船体不下沉,减少被船劈开的波浪产生的吸力。船底呈现“V”形结构,同样是一种能增强稳定性的设计。船的甲板则设计成接近屋顶的形状,上面根据乘坐的人数开出不超过三个舱口,这样便于排水,也增大了船内的存储空间。
图为阿留申皮划艇模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