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水平所限,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元,而一辆28英寸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买车。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土豪”。当时凡是有“三转一响”的家庭就算是很富裕的家庭了,这“三转一响”又名四大件,这四件家庭物品分别为: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至于说为什么叫“三转一响”,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一下哪个会转、哪个会响就明白了。而自行车在这四大件中作用最大。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的作用可是比现在的家用轿车还大。在城市里,自行车除了用于上下班乘骑,还有个任务是长途运输。家庭里要是出去买些东西、到车站接个人、郊游,基本都要指望家里这辆二八自行车。当时已经有了轻便车型,就是承重力小但是却轻便灵活的自行车,那基本上是类似于现代汽车中的性能车,能买起轻便车的要么是赶时髦的年轻贵族,要么是家庭特别富裕。实际上最受群众欢迎的,还是敦实、厚重的载重型28英寸男车,俗称“加重二八车”。车子看上去粗大笨重,但是结实耐用,一家三口坐上去没有任何问题。这种车就类似于汽车中的越野车吧,空间大,承载能力强,皮实耐用。我们家到七十年代才有第一辆二八车。这辆车的来历更是奇葩。我叔叔是在城里开车的,有一个很体面的工作。但是他为了给家里攒一辆二八车,硬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而且攒的方式在今天看来还挺新潮,可以叫“DIY”了。因为买不起整车,每隔一段时间,叔叔就买一个自行车零件送回来,用防锈的油布包好,小心的把这些零件挂到我们这些淘气包摸不到的地方。那几年,在我家的西屋,四壁挂满了自行车零件,一度成为我最崇拜的地方。直到自行车要组装的那一天,院子里来了好多乡邻,都在聚精会神地围观叔叔组装自行车。当时各家都是对自家的自行车精心呵护,完全不亚于现在的汽车保养。我家这辆二八车随即享受了超级待遇。家里人很快就拿颜色不一的塑料条把大梁、车把等部位缠起来了,目的是防止磨损。而且叔叔隔三岔五也要用布头把自行车精心擦一遍、打上油,生怕生锈。这辆二八自行车成形后,马上就成了哥哥、姐姐们的最爱。每天听着他们说骑车子去看电影了,或者去看村里大鱼塘捞鱼了。这辆车成了他们的快乐中心。我们家这辆二八车的命运也是多舛,我姐姐在某天伙同闺蜜们骑车子外出看电影,硬生生把车把摔坏了,那一段时间车子算是暂时消停了。当叔叔小心翼翼地拿着焊接好的车把回到家,我们几个都欢呼了起来。可惜,我当时年龄小,没有资格骑这辆二八车。毕竟这辆车太高了,也太昂贵了。“掏腿儿”骑车等后来我大了一些,也开始偷偷学骑车了。在村子里大街上骑车,那种幸福感不亚于现在买了一辆崭新的宝马。学骑车的姿势现在看来是很可笑的,当时称之为“掏腿儿”。因为腿短骑不上车梁,更坐不上车座,小孩子们就左脚先蹬住一个脚蹬,右脚再蹬地让车子滑行起来后,再把右腿从车子的三角梁里伸过去蹬自行车的脚蹬。当然,这种可笑的姿势是不能完整地蹬完一整圈脚蹬的。但当时小孩子们都是用这种可笑的“掏腿儿”方式学会骑二八车的。到了80年代后,自行车逐渐普及开来,自行车王国的时代到来了。据统计,到了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满大街再也不是黑色二八车的天下,开始多了各种型号、色彩、样式的自行车,当时称为“彩车”,车子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起来。自然,自行车也成了很普通的家用品了。而在这个时候,二八车的承重作用非但没有弱化,倒是更强了。加装发动机的二八车那时候农村里很多架子车,一般是用人力来拉动的,但二八自行车拉架子车的情况很常见。简单地用绳子把架子车的两个车把绑到二八车的后座上,骑着二八车就可以拉比较轻的东西了,而且速度很快,不亚于现在的摩托三轮的承载力。当然,一个人骑车,另一个人坐在后座拉着架子车的场景也很常见。再到后来,二八车又“变身”了。有人在二八自行车上加装了一个小发动机,一下子把它变成了摩托车。当一辆冒着烟的二八自行车呼啸而过,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路边会目送很远很远,直到看不见。原来,二八车还能跑更快!如今,二八自行车已经消失殆尽,街上已经很难见到。而自行车也已经变身“潮人”装备,各色各样的运动自行车让人眼花缭乱。时代在变化,二八自行车业已退出历史舞台,满街跑的汽车已经成了主角。可二八车承载的那种情怀的确令人难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