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塑化剂已知的危害有哪些?
有明确证据表明,塑化剂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因为邻苯二甲酸二乙己酯与雌激素的化学结构类似,所以说塑化剂对男女性的激素水平都会造成影响。对于男性来说,塑化剂可能会抑制雄性激素的分泌,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对于女性而言,塑化剂可能会干扰女性月经,导致月经不调;对于孕妇或者哺乳期女性而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性别发育或者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此外对导致儿童性早熟、伤害基因、引起心血管疾病、影响肝脏和泌尿系统等等说法,未有明确证据,但依旧要小心。02最关心的是,塑化剂会致癌吗?
高剂量的塑化剂可能会引起细胞遗传物质损伤,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接触到高剂量的,那普通剂量的致癌风险又如何呢?曾有科学家利用小白鼠做了相关实验,发现长期摄入塑化剂的小白鼠有一定概率诱发肝癌,但这一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因为有另外的科学家发现导致小白鼠发生肝癌的因素,在人体身上并不能起作用。对此,又对相关实验进行了改正。第一种去掉无关的因素,依旧是发现长期摄入塑化剂的小白鼠有诱发肝癌的概率。另外一种是利用人体身上的细胞做测试,研究结果发现长期暴露在普通剂量下的塑化剂中的人体细胞,发生了肝癌细胞的炎症反应,有发展成肝癌的趋势。当然了,我们要理性看待以上两种实验结果,第一种是动物实验,并不证明人体也会发生这样的结果;第二种虽然是使用了人体细胞做实验,但体外和体内的差距是很大的,体外实验无法模仿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代谢系统等。而想要证明某一种物质对人体是否有害,流行病学调查是最有利的症状,比如抽烟可能会导致肺癌、喝酒或许会诱发肝癌等等,但目前为止没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塑化剂会致癌。03塑化剂广泛存在在哪里?
一般来说,人体摄入塑化剂的主要来源就是食物摄入,食物中是几乎不可能存在塑化剂的,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在食物中添加该物质,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就能放心,所以说食物中的塑化剂主要来源就是食物包装。比如使用标识为03的保鲜膜就是重灾区之一,一些不太正规的商家会采用分装模式来营销商品,比如一盒水果、一盘熟食等等所使用保鲜膜可能就是03级别的保鲜膜,该类别保鲜膜含有塑化剂最多,因此不管是家用还是在外购物,尽量避开这一类别的塑料制品,最好选用PP(05级别)的,安全性较高。再比如婴儿使用的奶瓶,经过调查发现,采用聚丙烯制作而成的奶瓶占据了83%的市场,经过科学实证明这些塑料奶瓶会释放大量的微塑料,在宝宝出生后的一年内,有些宝宝可能摄入万个微塑料。除了材料的缘故,温度也是导致微塑料大量释放的原因之一,当温度从70℃升高到95℃时,原本的微塑料释放量从每升的万猛增到万,更别提经过灭菌过后的奶瓶,释放量至少增加35%。还有最近火爆全网的“遛娃神器”,由于小巧轻便备受广大家长喜爱,但是在使用中频繁出现这个安全事故,由于稳定性、危险夹缝等等导致事故不断发生。而最近又被曝光出另一大隐患,即在车身的手把套、坐垫软材料等其他儿童大面积接触的部位检测出大量的微塑料,合格率仅有52%,而很多家长都是通过网购、微商等渠道购买,可想而知隐患有多大。此外孩子喜爱的塑料玩具、磨牙棒、爬行垫等等日常用品,都可能含有大量的塑化剂,家长们一定要小心。04如何最大限度避开塑化剂?
第一,购买任何塑料制品建议通过正规渠道。类似于洗脸盆、拖鞋等其他很难解除到胃肠道的生活用品可以稍稍注意,像保鲜膜、密封盒勺子、碗筷、水杯、牙刷等购买时一定要多看看标识,尽量不要使用03级别的聚氯乙烯塑料制品,可以选择01.02.04.05级别的,尤其是05级别的聚丙烯(PP)是最好的。第二,孩子的奶瓶最好选择玻璃瓶。实在是怕摔碎,想使用塑料制品的奶瓶,可以按照下列办法来操作:用凉的灭菌水冲洗高温灭菌后的奶瓶,可以有效去除因为高温而大量的释放微塑料,无菌水可以为净化水、矿泉水以及凉白开;再者在非塑料制品中冲好奶粉,避免热水接触瓶身导致微塑料释放;其次等奶粉降至适口温度,再转移到奶瓶中;最后避免在奶瓶中二次加热,比如隔水加热、微波炉加热等等。结语:虽说和大家介绍了塑化剂的危害,但也请大家理性看待,不必谈“塑”色变,在合理范围内使用正确的产品,就能最大限度避免塑化剂的摄入。在孩子方面多用点心,毕竟孩子抵抗力差,而且喜欢乱摸乱吃,可能是误食塑化剂。参考资料:《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张思梦《Microplasticreleasefromthedegradationofpolypropylenefeedingbottlesduringinfantformulapreparation》《DetectionofVariousMicroplasticsinHumanStool》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