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浙商证券邱世梁王华君何家恺)
1休闲车业领军企业,打造中短途出行科技方案服务商1.1专注“休闲娱乐+短途代步”,产品畅销欧美市场
公司为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智能电动低速车、特种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99%以上产品销往海外。公司成立于年,主营业务为全地形车、摩托车的生产销售,年来切入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短途代步工具的研发与销售,年发行新产品,形成现今包括全地形车、越野摩托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电动自行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的产品矩阵。
公司目前已实现部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主要产品已通过美国EPA、CARB、CPSC以及欧洲e-mark、CE等认证,建立了完善的“线上+线下、自有+第三方”多平台多渠道销售模式,与沃尔玛、亚马逊、TARGET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海外子(孙)公司仓库布局及“仓储+订单”的高效生产模式将产品外销至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或地区。
公司主营产品基本覆盖除传统汽车外的功能性用车,主要布局智能电动低速车和特种车两大品类。其中,1)特种车领域:主要包括全地形车和越野车等燃油类产品。2)智能电动低速车领域:主要包括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自行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等新能源产品。公司产品瞄准海外市场,其休闲娱乐属性可以满足欧美客户儿童娱乐、赠送礼品等需求,短途代步属性可以完成绿色共享出行潮流下对汽动车的替代,用途较为广泛,抓准市场痛点。
1.2实际控制人深耕海外市场多年,持股比例约为67.23%
公司董事长曹马涛先生直接和间接共持有公司67.23%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截止年一季报,曹马涛先生直接持有公司26.07%股份,通过浙江中涛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41.16%股份,合计共持有公司67.23%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曹马涛先生具备海外创业背景,在创立公司前已对全地形车、摩托车等相关市场深耕多年,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对公司产品研发方向、北美地区市场需求做出精准研判,亲身参与销售渠道建设、重大客户开拓等事务,掌舵公司发展方向。实控人提出的跨境电商销售模式已经成功得到验证,渠道建设在北美地区初见成效。
1.3股权激励彰显信心,绑定核心人员利好长远发展
股权激励彰显公司信心。年7月18日公司发布公告《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据公告显示,本次股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64人,占公司年底员工总数人的4.21%,具体包括:①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②中层管理人员;③核心骨干人员。本激励计划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72万股,约占本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36万股的1.18%。我们认为此次激励计划设立的业绩考核目标充分彰显了公司的发展信心,有助于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绑定核心人员利益,有利于维护公司长远向好发展。
1.4产品品类不断拓展,欧美市场收入占比超80%
产品结构: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电动自行车、全地形车和越野摩托车等,近年来电动滑板车销量高增,年收入占比提升至32%,电动车整体占比提升至44%。-年,全地形车销售额(包含电动全地形车)占比分别为42%/39%/39%,电动滑板车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8%/26%/32%,产品结构随着公司电动系列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以及下游短途代步工具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动车板块收入占比从年的30%提升至年的44%,与全地形车收入占比相当,公司特种车+智能电动低速车的产品矩阵不断完善。
区域结构:年公司美国地区营收1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欧洲地区营收4.1亿元,同比增长65%;其他地区营收3.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美国市场收入占比最高,达到62.5%。目前公司主要营收来自海外市场,但境内区域营收亦有提升。公司不断在海内外重点市场设立子(孙)公司,持续开拓,预计公司整体未来营业收入仍将呈现增长趋势。
1.5-年净利润CAGR52%
公司年营收约18亿元,-营收CAGR为30%保持高增长态势。受益于下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公司产品品类的不断丰富和渠道的不断完善,公司的营收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2亿元、7.5亿元、13.9亿元、20.2亿元和17.7亿元,在年受宏观经济影响营收下滑的情况下五年CAGR为30%。
费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公司-年综合毛利率约为46.0%、42.5%、35.1%、33.0%、35.8%。-年净利率分别为6.3%、9.6%、15.7%、12.0%、11.7%。期间费用率从年的34%下降至年的21%,下降13pct。
主要为自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之后,运输费计入存货成本。年销售费用同比上升较多,主要海运费价格上升运输费用增加较多所致,另外随着公司通过亚马逊平台直接销售比例的增加,广告费及市场推广费亦同步增加,销售费用有所上升。
-年公司净利润CAGR为52%高于营收端增速。-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7亿元、2.2亿元、2.4亿元和2.1亿元,得益于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费用管控能力,公司-年利润端的CAGR为52%,高于营收端。
公司-年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28.5%、32.0%、56.0%、39.1%、24.4%,-年ROE快速增长,年较年公司ROE下降14.8pcts。
2“智能电动低速车+特种车”产品四箭齐发,布局短途出行等新兴赛道2.1电动滑板车:年全球空间33亿美元,六年CAGR15%
2.1.年起源于德国,科技赋能技术不断迭代
电动滑板车为新兴短途代步工具,方便美观、节能高效。电动滑板车于年起源于德国,发展于欧美,早期多面向B端,随着产品设计水平提升逐渐发展至C端客户。从以燃油驱动开始,-年,电机和电池技术逐渐应用于滑板车,并于年逐渐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成为顺应时代潮流、受年轻人认可的小巧、轻便、可折叠的新型短途代步工具。
电动滑板是以传统人力滑板为基础,加上电力套件的交通工具。目前市场上的电动滑板车主要分为双轮驱动和单轮驱动两种驱动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当下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问题,更是成为新潮消费的代表,在使用场景上激活了消费刚需,发展迅速。
2.1.2年全球总产值12亿美元,预计年达到33亿
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年全球电动滑板车总产值为12.1亿美元,预计年将达到3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目前电动滑板车全球普及率仍相对较低,预计随着全球消费景气复苏,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全球电动滑板车销量达到.1万台,同比增长41.6%。滑板车应用场景多样,潜在空间大。以共享电动滑板车为例,电动滑板车作为一种绿色、新兴的出行方式,尤为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但国内共享电动滑板车则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目前主要在校园、景区、工业园区等封闭场景投入使用。
北美、欧洲和亚太为全球三大电动滑板车市场,国内电动滑板车市场渐趋成熟。目前电动滑板车主要消费市场为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目前国内产能已具备国际化水准,但消费市场仍处于新兴阶段,由于电动滑板车其休闲玩具类商品的定位,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与产能不匹配,产品仍以出口海外为主。此外,国内电动滑板车行业还受到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生产企业技术不达标、价格昂贵、定位不清等负面因素限制,整体发展速度较慢。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影响,“最后一公里”短途交通的重要性凸显,叠加消费升级、节能减排观念普及等多重因素,国内电动滑板车产量和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2.1.3竞争格局寡头垄断,人口渗透率低
中国电动滑板车呈现寡头垄断格局,高端产品受青睐。根据DoNews数据,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年九号公司凭借超万台的滑板车销量,在全球市场占比达到52.62%,在国内市场,九号公司年则以82.51%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随着美国出台UL认证等相关行业标准,事故频发的低端伪劣产品基本上被阻断了进入市场的可能性,高端品牌为电动滑板车市场主要竞争玩家。目前市场主要参与企业为美国RAZOR、九号公司、小米以及涛涛车业等。
电动滑板车人口渗透率低,作为完善短交通业务有效工具,市场体量潜力巨大。根据九号公司总裁陈中元,目前国内滑板车人口渗透率仅1%,电动滑板车是公司“拓展2~20公里短交通出行工具品类、完善短交通业务布局的必然选择”。滑板车“要成为严肃的交通工具”,市场体量至少以“亿”来计算。
2.2电动平衡车:国内需求量超万,竞争格局分散
2.2.1中国产量占比超90%,以出口欧美为主
电动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电动平衡车起源于海外市场,由于体积小、驾驶简单,被认为是未来解决短途交通的重要工具,接驳公共交通系统,串联完整循环链条。但由于价格昂贵,在产品最初推行阶段始终未能得到海外市场认可,此后受益于国内生产厂家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优势以及出色的制造能力,产品的销售价格明显下降,得以快速推广。
我国是主要电动平衡车生产国家,全球产量占比达92%,63%产品出口海外。根据EVTank统计,年全球电动平衡车出货量达到万台,同比增长23.7%。根据《中国电动平衡车产业白皮书》,我国平衡车市场目前仍以出口欧美为主,产品中无杆二轮车(俗称扭扭车)最受消费者欢迎。国内市场销售受路权尚未开放等政策限制,市场需求量仍然处于爬坡阶段,消费定位较为高端。根据GGII预测,未来全球平衡电动车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11%。
2.2.2竞争格局分散,年CR5仅26%
电动平衡车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市占率仅不到10%,公司发展空间广阔。-年中国电动平衡车相关企业数量呈增长趋势,根据报告网数据显示,年中国电动平衡车相关企业数量家。截至年,电动平衡车龙头企业纳恩博也仅占8.6%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电动平衡车行业发展白皮书(年)》,全球电动平衡车市场的行业集中度较低,CR3仅18.7%,CR5仅25.9%;这主要是由电动平衡车行业标准不明确,政策不完善,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等原因所致。随着行业政策及监管等方面不断完善,电动平衡车行业将加速洗牌和健康发展。
2.3电动自行车:年全球空间亿美元,五年CAGR10%
2.3.1国内市场:年亿元规模,格局分散CR4约26%
根据观研天下数据,年中国电动车市场规模约.1亿元,同比提升约5.5%。近五年来,电动车自行车市场规模保持稳定。产量方面,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至年产量下跌之后,电动自行车产量逐年上升,到年产量为万辆,同比增速为20.8%。
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CR4约26%。市场集中度方面,行业前两名为雅迪和爱玛市占率分别为11%和9%,两者合计市场份额CR2约为20%,二、三梯队企业市占率相比雅迪和爱玛差距较大,行业整体CR4仅为26%左右。整体来看,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仍处于快速扩容状态,近10年以来电动自行车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攀升,至年电动自行车相关企业注册量超5万,行业新玩家不断涌入。
2.3.2海外市场:年欧洲、美洲市场预计分别为70、65亿美元
在海外,北美和欧洲地区是电动单车的主要消费市场。根据咨询机构德勤的数据,北美和欧洲市场的电动单车销量从年的万辆增长至年的万辆,增长超过2倍。其中,-年期间美国电动自行车销量增长26%,而欧洲市场销量增长22%。
欧洲市场预计年市场规模70亿美元,美国市场预计年达到65亿美元。根据DataBridge数据显示,以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为主导的欧洲电动自行车市场在年约为30亿美元,预计到年将成长为70亿美元,八年复合年增长率为9.70%。北美也在近年出现了骑行热潮,成为快速增长地区。其年市场规模26亿美元,预测到年将达到6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
2.3.3全球市场:年规模亿美元,预计年达亿
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美元,潜在商机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数据,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为亿美元,预计年将达到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2%。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供给量-年复合增速达7%,年虽然受限于宏观经济低迷影响,但是电动车销量却同比增长29%,达到万辆。
海外电动自行车车市场的规模扩大源于运动健康、交通便利、节能经济等影响。电动单车不仅可以减少接触,骑行作为一项运动,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交通方面相比容易堵在路上的汽车和公共交通,驾驶体积较小的电动单车可避免交通堵塞。节能与经济方面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单车更加环保,用户也可避免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负担。在低碳减排的政策下,部分国家也为电动出行提供了一定经济补贴。
电动自行车近年来愈发受到一级市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