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曼柯.奥尔逊在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我们应该注意,搭便车现象不是针对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因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对所有人都是可以免费享用的。
搭便车的人都想不劳而获就能获得他人或组织提供的某种利益,这种想法会极大地挫伤组织内其他人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人搭便车,从而损害到整个集体的利益。举个例子:
从前有个国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信,决定在自己的生日那天让全城的百姓在同一时刻高呼:“陛下万岁”。他把时间定在了中午十二点。百姓们都十分期盼这一时刻的到来,因为他们都能听到世界上最洪亮的声音。有一位“智者”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也高呼的话,听到别人声音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在呼喊的时候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听别人呼喊。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最亲密的人,想让他也能享受到此种乐趣。结果,不到半天时间,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城。中午十二点的时刻到了,大家都翘首盼望着最洪亮声音的到来,但是回应的却是比平时更安静的沉默。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如果每个人都想搭便车,根本就无车可搭。搭便车现象如果不被制止,集体的利益势必受到损害,那么个人的利益也必然受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