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轻便车 >> 轻便车类型 >> 正文 >> 正文

中国兵器篇之冷兵器盾马甲战车战船

来源:轻便车 时间:2024/12/13

防护装备除了士兵穿的甲胄外,当然还有盾,人有装备,那马这么重要的作战动物,也是有装备的。车战会用到战车,水战会用到战船,究竟战车、战船是怎么的工具?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装备,士兵常一手持盾,一手持刀或剑进行战斗。盾还被称为干、盾支、盾牌、彭排、旁排、秉甲等。盾的起源很早,上古大战,战神刑天头被砍掉后,还一手操干,一手持戚,继续挥舞,这里就用到干了。《周礼》中记载有步兵持有的比较长的步盾、有车兵持有的比较短的子盾、有用犀牛皮做的犀盾、有用木材做的木盾。战国骑兵装备有盾后,会执于身旁,这就是旁排的由来。不同地区还会有不同的名称,如吴地大而平的盾,叫吴魁,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等。

盾所使用的材料一直比较稳定,大体就是木材、藤条、兽皮,铜、铁等。即便金属盾出现也没有取代木盾、皮盾等,因为金属盾虽然防护能力强,但是过于沉重,在战场上还是难以普及。《唐六典》有载:“彭排形制有六:曰滕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还是以木、皮等为主,就可以说明这点。

安阳殷墟有发现过商代盾的残物,盾面微凸,呈梯形,高低于1m,宽60到80cm左右,以木框为架,表面覆以织物和皮革,还涂有漆。商周的盾牌上也常会装有青铜饰物。

《武经总要》绘有两种盾,一种步兵用的长方形尖顶旁牌,长三尺左右,一种是骑兵用的圆形旁牌,背有系绳。至于守城用的木或竹立牌,尺寸比较大,这样立于城头才好保护守城士兵。这些盾材料也是以木为框架,外面包裹皮革。

元世祖忽必列还曾造过一种折叠盾,不用时折叠起来,打战时打开就行,比较方便。明代多装备轻型盾,一般用白杨木、松木做成,长五尺左右,宽一尺左右。还有种圆形藤牌,叫手牌、椎牌、燕尾牌等,其直径二尺左右。明朝有种叫"神行破敌猛火刀牌"是配合火器用的,盾是用生牛皮做成,盾后面会藏有燃烧类火器,可向前唝火二三丈远。明代还有一种很大的“无敌神牌”,能掩护25人之多。至于,其它盾牌大同小异,历代盾的形状都差不多。

其实盾对火器的防护能力不强,只是盾制造起来经济方便,所以明还有使用,到清代中后期,就逐渐被淘汰了。

马铠

马铠就是用于保护战马的铠甲,马铠的材料也是皮革跟铁质两种为主。商周就有用到马铠,不过只是保护驾车马的头部和躯干。马铠到东汉末年就比较完备,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是普遍装备,这跟骑兵的发展有关。南北朝的马铠可分为六部分:面帘、鸡颈、当胸、身甲、搭后和寄生,可以说防护的很全面,连马尾也考虑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装骑兵,就常身穿两当铠,马则身披铁制马铠或皮制马铠。

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时,还是以重骑兵为主,战马身披铁制马铠跟皮制马铠的比例差不多1:1。但到了唐李世民时就一样,李世民侧重骑兵的机动性,这样容易出奇制胜,所以唐有的图画上,马是没有装备的,刻在其陵寝的“昭陵六骏”便是如此。

昭陵六骏

宋朝又称马铠为“马甲”,而且铁制马甲已经比较少生产,多以皮制为主,还比较在意装饰。马甲的结构也略有不同,主要由面帘、鸡项、荡胸、马身甲和塔后五部分组成,比之前少了寄生。

当然要想组建一支骑兵军队,少不了马鞍跟马镫,马鞍大概是战国后期发明的,马鞍的出现使骑兵可以平稳地坐在马上,但是没有马镫还是缺少灵活性,马镫具体什么时候出现,没有定论,但是比马鞍晚,现出土比较早的马镫是西汉中晚期的,是在吉林市帽儿山墓地里发现的,马镫在中国发明后,由土耳其传入欧洲。火器大力发展后,马铠跟甲胄一样被淘汰。

战车

从夏朝开始,就有车战的记录,而车战在夏商周很盛行,战车跟车兵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代文字中有关战争的字都有车旁,如“军”、“阵”等。战争中,战车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很有效。到商周时车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乱战,各国都有大量战车,也就出现了形容国力的词,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词。

商战车复原图

《左传》里就记,公元前年,鲁国请各诸侯国到平丘,举办“兵车之会”,单单晋国就带来“甲车四千乘”。苏秦游说各国时,就有用战车来列举各国实力,如赵秦楚有车千乘等。不过到战国后期,车战就开始衰落了,最终被骑兵跟步兵取代,但是这个过程还是比较长的,到汉武帝之后才基本看不到战车了。

战车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作为古代“坦克”威力是毋庸置疑,《犬韬》中说平坦地带,一车能抵步兵80人、骑兵10骑,险阻地带则减半。但是车身过于笨重,机动性差,受地形限制太大;二是,强弩的出现,太克制战车了。之后,继续续续都有恢复过一些战车来做战,如宋李纲在金军入侵时就创制战车来使用、戚继光在镇守北方时就建了七个车营来防蒙古骑兵。不过,这些战车跟三代时的战车已经不同了,不能归为一类。

那战车的结构尺寸是怎样的呢?我国先后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等地发现商周的车马坑,从这些车马分析中,可以得到具体的数据。统计完这些战车后,轮径在95-cm间、轮距在-cm间、车宽在-cm间(一般车轴为最宽,会超出轮距)、车长-cm间,轮辐数在18-26个间。战车上的车軎是安装在轮外轴头的套筒上,可以增加轴头的强度,又可顶住轮毂,车軎一般比较长,有时还会把车軎做成刀状来增加杀伤力。战车是木质的,一般会在关键位置装上青铜件,称为车器,起固定装饰用,战国时期,也开始在轴毂间装置铁锏,减少摩擦。

那又是如何用战车作战的呢?战车上会配有三名车兵,分别为“车左”、“车右”与“御者”。车左一般为主将,车左车右都配有远射兵器、长兵器、防身兵器三套,远的时候用弓箭射杀,近一点有戈、矛戟进行刺钩,等车毁了就用刀剑搏斗。中间的御者主要是来控制车辆的,一般只配有防身兵器。战车前面会配有2匹或4匹马,4匹马中间的2匹马称为“服”,两边马称为“骖”,合称“驷”。无论是战马还是车兵都会装备甲胄跟马铠,在加上车后会配有众多的“徒兵”,一乘战车的花费是相当大的。作战方式应该是横列,前后微错开,两军交汇,先由后车发箭远射,相近时与侧方敌军以长兵相斗。

战船

江南善水战,说过水战就必须了解下战船,战船也有大中小三种。大的是主力战船,有“楼船”;中的一般用于快速攻击,有“蒙冲”;小的主要用于侦察巡逻用,有“游艇”。传说是伏羲氏发明了舟船,也有说是黄帝发明了舟楫,当然还有其它说法,重要的是舟船之类的水上工具出现的很早。这里先介绍下几种战船。

商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水上作业,到周就有水战的记录,不过不是很详细,春秋战国时,战船的种类与形制就比较齐全,楼船大概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伍子胥有讲到:“楼船者,当陆军之楼车”,这是楼船最早的文字记载,楼船就是古代巨型战船,装备有大型战具,可载千余人,船上建有楼房,一般是2到4层。汉朝水军规模就比较大,战船也更完善,汉武帝为征南越就建了许多楼船,其中就有4层楼船,各层还建有舱室、女墙、战格等作为防护,楼船是主力战船,所以汉水军也称楼船军,兵可称楼船士,统帅可称楼船将军。三国时东吴还建过5层楼船。南北朝时,开始重视人力推动的战船,出现多桨快艇。隋代杨素还造过“五牙”的大型5层楼船,高30米左右,能容人,有6个高15左右的拍竿用以锤击敌船。

唐朝有模仿海鸟的海鹘船,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两侧有浮板,稳定性比较强,适合海上作战。还发明了车船(轮桨船),就是船舷两侧安上带叶片的转轮,通过转轴连上脚踏板,再通过人力踩踏以提供动力。宋朝的车船有了很大发展,巨型车船可达60到90米,车轮桨可有23、24个,虽然车船在宋很盛行,但是还是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浅水先进,二是不能下海,不过这还是不能掩盖车船强有力的攻击性能,完颜亮金军南渡时就是遭宋车船的堵截而失败。当然宋朝还有很多类型的战船,毕竟到南宋时水军已经很强大了。

明清之后,战船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之前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淘汰了,而改用以战船直接冲击敌船;二是战船上开始配备火炮。明朝还发明两头都有舵,可进可退的“两头船”,此外,还有火龙船、沙船等各式战船。清则承袭明制,战船发展上没有多大变动。

战船在交战时,远的用弓弩射击,两船相交接会用刀、枪对战。战船会装拍竿来攻击敌船,设战棚或女墙来防护,就是仿城墙的屏障,没有女墙的,一般会在左右舷挂上罟网,防止敌人跳入。宋之后,又备有火药桶,投中就可以焚毁敌船,亦或火箭等火器作战。明清的火器装备就更全了,配上火铳、火炮等。清中后期就开始洋务运动,购买并学习建造西方战舰了。

最后,简单说下几种战船:

蒙冲,快速的轻型战船,船背蒙上生牛皮以冲近敌船,前后左右都弩窗或矛穴,攻击范围大。

宋《武经总要》里的蒙冲

斗舰,类似蒙冲,比蒙冲大,顶上无牛皮,但是有女墙。

宋《武经总要》里的斗舰

走舸,也是轻便快船,结构简单,一般用来突袭。

宋《武经总要》里的走舸

游艇,同样是轻便快船,主要用于侦察、巡逻、传令等。

宋《武经总要》里的游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