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来得就是这么突然,万万没想到,被整顿已久的地摊会迎来春天。这些天,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地摊经济都成了热点话题。
就这个热点话题,榜姐想跟大家唠一唠。
地摊神车火了
高层定调“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中国的生机”之后,五菱荣光反应最快,也火得最快。
6月2日,五菱荣光推出翼开启售货车,借着“摆摊神车”的话题,港股五菱汽车股价一路飙升。6月3日,港股五菱汽车冲高回落收涨53.27%,盘中一度涨逾%,吃到了地摊经济的资本红利。
要说市场敏感性,五菱让人不得不服。口罩短缺,五菱便早早着手生产口罩;螺蛳粉紧缺,五菱便跨界生产螺蛳粉;地摊经济概念刚提出,五菱就第一个“搞事情”了。该款神车从开发到落地只用了5天时间。从6月2日推出到6月4日这三天时间里,五菱汽车已经收到了多台订单。
这些订单大多来自夜市生活相对活跃的南方地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钘透露,订单主要来自华南、华东地区,“比如广东、福建、湖南、浙江、四川、江西等地区”。
眼看五菱荣光火了,不少车企也开始借势地摊经济宣传自己。吉利旗下商用车趁机打出“吉利远程——地摊经济,赚钱神器”的广告语;新势力造车企业威马汽车也把宣传语改成了“适合后浪摆摊的智能纯电SUV”,十分有趣。
摆地摊成了新风口
不少年轻人表示,作为后浪,摆摊未尝不是一条出路。在很多人眼里,地摊经济像是一个人人可参与的“新风口”。
确实,摆地摊的门槛很低,不需要写出多么华丽的PPT,也不用自我包装去圈投资人的钱,更不必挖空心思去割谁的韭菜,看起来全民皆可参与。
而且眼下摆摊赚了大钱的消息也在疯狂流传,比如成都90后女子业余摆地摊日卖4千入手奥迪,济南小哥摆地摊每天营业额4万多块……这些江湖传说神乎其神,凭空给大众画出了一张张大饼。
如果摆地摊真能像网传的那么赚钱,那些月收入仅有元的6亿中国人,岂不是只需要坚持干几天就能摘下贫穷的帽子了?
其实网上热传的“摆摊买奥迪”的新闻有夸大的成分,那位90后主人公并不是全职摆摊,而是业余时间开着直播去卖货,在多份收入的支持下才买了辆二手奥迪。而且她本来就是在服装公司负责发货的,有经验还有渠道,她的进货价格比一般经营者的优势大得多。
话说回来,其实很多名人成功前都摆过地摊。比如罗永浩18岁就摆摊卖过光碟,任正非43岁摆摊卖过减肥药,马云创办翻译社折戟后也去义乌进货摆过地摊。
这些人在人生中途都曾遭受挫折,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门槛最低的摆摊。可他们都没有一辈子摆摊,只是把摆摊当做人生的中继站,或者说是解决燃眉之急的赚快钱方式而已。
如今全球疫情依然严峻,很多外贸企业都拿不到订单,工作岗位骤减。虽然隔离的屏障逐渐打开,但很多人依然滞留在家中,没有收入,坐吃山空。
政府出台允许“摆地摊”的政策,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缓解百姓压力,促进经济复苏。虽说现在政策是在推动摆地摊,可是等经济恢复好了,是否会一直允许摆地摊、有没有可能向摆摊者收取费用,这些情况目前都还很难说。
糊口容易赚大钱难
榜姐要说的是,地摊再好,也只是经济汪洋中的一个小港湾。赚点外快糊口容易,特别是赶上了城镇化,大批劳动力进城,在小区门口、城中村支个煎饼摊、卖点日用品,一年收入可能比普通白领还多,但要靠它是非常难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随着各大产业的高速发展,现今的产品日趋同质化,利润往往也压得很低。虽说摆地摊不像个体户那样需要办营业执照、交租金,只需要一些进货费就可以开张。但是摆地摊是划定有限区域的,并不是哪儿都能摆。随着大众争先恐后抢热门摊位,好摊位会越来越少,一些热门地区大概率会出现摊位费,这也会提升摆摊的成本。
河南郑州宣布开放早市地摊后,一些黄金路段开始出现摊位坐地起价的现象。据该区域综合管理人员称,健康路一开始招商时,一个摊位的费用是每月20元,现在是元。有的摊位租赁者把摊位以元的价格转租给其他商户,价格飙涨近倍,一个月什么也不用干,轻松净赚2元。
过度美化带来误区
如果大家只看见少数几个人获得成功,就一拥而上全民摆摊,其实是很难盈利的。
摆地摊看似简单,一手进货一手出货,一进一出快速变现,但实操起来其实有很多难点。如何找渠道、选品、定价、选位置、看人选择话术,其中都有自己的学问。另外,摆地摊还面临风吹日晒雨淋之苦,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极大的毅力,其实并没那么容易坚持下去。
真正能长期坚持摆摊,最终获得成功的,大多是有很强社会实战能力的人。比如有的人有绝活,煎饼做得好吃,每天很多人排队买,有了庞大的顾客群体和良好的口碑,确实能做到赚钱犹如长流水。
说白了,摆地摊也有江湖。
榜姐一个朋友陈先生就是个例子,年他为了补贴家用,业余时间在北京通州北苑万达广场边上摆过摊,卖过手机壳、手机配件、贴膜之类的产品。
当时他从深圳进货花了元,摆摊卖出去元,最后又把手里剩下的一些贴膜和小配件低价转让给别人,到头来也没赚多少钱,全当体验生活了。
现在摆摊经济已经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成都、上海、西安、杭州、郑州、南京、武汉等城市陆续为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松绑,甚至出台鼓励政策,刺激地方消费复苏。
但过分美化一些“成功个例”,其实很容易把公众带入误区。
赚钱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就不是支起摊子就能发财。虽然现在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但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应该量力而行。
把地摊交给最有需要也最合适的人,让他们真正搭上这列便车,熬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吧。最终,我们会一起相聚在下一个热闹的春天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