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并不是因为自行车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自行车实用、耐用又好用。
这看似简单的自行车,承载了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童年梦想、甜蜜爱情、上班下班、郊游看病,是抹不去的中国记忆,是忘不掉的青春岁月,是现代生活的崭新起点。
甜蜜的自行车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我国的自行车发展、普及、创新之路。
一、自行车的历史是谁发明了自行车,这个并不重要,因为自行车是实用物品,重点不是从无到有,而是改良实用。
自行车在面世之初,样子是奇形怪状的,有的轮子左右排列像个轮椅,有的前轮高达两米像个杂技团的工具车。
这是科学家们探索原理、创新设计、寻找材料、改良技术的见证,正是这些努力和尝试,才使自行车能够从实验室产品变成街头实用物品。
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用的说,自行车的发明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法国人在18世纪末制造出了具有两个轮子、带座椅的自行车,骑车的人靠脚着地滑行,很像一个大玩具;
二是德国人在19世纪初研究出车把,这样自行车就可以随意转弯了;
早期的自行车并不实用三是英国人随后发明了脚踏,双脚离地骑车提高了速度;
四是在19世纪末,法国人、英国人相继发明了链条和轮胎,大大提高了自行车的速度和舒适性。
这时的自行车和现在的自行车,从形状到性能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了,也是从这个时候自行车开始量产。
二、自行车来到中国19世纪末,英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他们生产的自行车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当时,我国虽然还不能生产自行车,但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商品进口也是比较发达的。年,在上海就可以买到英国进口的自行车,但客户主要是在沪的外国人。当时国人不太接受这个洋玩意,主要有五个原因:
传教士骑着自行车一是囧,对于达官贵人来说,坐马车、坐轿子比自行车要舒服、更体面;
二是贵,当时全国每年进口的自行车数量也只有上千辆,这些漂洋过海来的新鲜洋玩意,价格都非常高,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三是难,现在成年人学习自行车几乎是分分钟的事,但当时自行车的性能还不太好,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如何骑;
四是累,当时我们的路况不行,在城里骑自行车的人多,出了市区骑自行车颠簸,遇到上坡很费劲;
五是禁,因为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骑自行车的人容易跌倒或撞到行人,所以苏州等地是禁止国人在大街上骑自行车的。
年,昌和制作所在上海成立,主要生产铁锚牌自行车,从此自行车开始国产化。
上海昌和制作所昌和制作所工艺比较落后,产能比较低,而且当时正处战乱之中,可以说是供销两不旺。
三、自行车一辆难求新中国成立后,昌和制作所改名为上海自行车厂,铁锚牌也改名为永久牌,从此自行车陪伴国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建国之初我国的自行车年产量约有1.5万辆,全国有5.4亿人,算下来是每3.6万人可以买到一辆自行车。
年,飞鸽自行车在天津诞生。8年后,凤凰自行车在上海诞生。因为都是国企,所以三个牌子的自行车,从质量上看可以说不分伯仲。因为永久自行车先入为主,所以名气最大。
在六十到八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是奢侈品,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三大件自行车的价格很神奇,从最初的二百元,到现在还是三四百元,价格几乎没什么变化。
最初的自行车二百元左右,但当时的物资非常紧张,买自行车需要“自行车券”。通过单位申请车券需要长期排队,如果从其他人手中购券则需要一百多元。
自行车券在六七十年代,二三百元是巨款,对于普通家庭来讲,买一辆自行车是伤筋动骨的事儿。当然,那时能有自行车也是很风光的事儿,所以接新娘子往往是骑自行车,自行车就好比现在的豪车。
八十年代初,普通农民的人均年收入才六七十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超过了一百元,买一辆自行车仍然需要好几年的家庭积蓄。
年,我国还在交公粮,农民以实物的形式交农业税。农民要把收成的20—30%无偿交给国家,以保障城市人的口粮、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以及出口创汇。一位湖北农民自愿多交一万斤粮食,只为买一台永久牌自行车。当时玉米的价格是每斤0.11元,也就是说他愿意用元换一辆自行车,可见当时的自行车是多么稀缺。
为了满足农民的朴实愿望,永久自行车厂的工人们主动加班加点拼命干活,连午餐时间机器都不停,终于在计划外赶制出了辆自行车,专门卖给那些“交粮超万斤、奉献爱国心”的农民。
产粮大区开始试点建设“永久村”,努力让每个村民都骑上永久自行车。到年底,全国共建成22个“永久村”,户村民骑上了永久自行车。那个年代能骑上自行车的农民,是万里挑一的牛。
东北永久第一村也就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自行车产量进一步提高,在满足城市需求后,加大了向农村市场销售的力度。
年,作者读小学三年级,看到村里有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但知道家里买不起,所以根本不敢提。那时就盼着升初中,因为家里距初中有10公里,往返必须骑自行车。
八十年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八十年代初城镇职工月收入大多在元,八十年代末则达到了千八百元。八十年代末,随着乡镇、村办企业的发展,一些农民终于在土地收成之外,有了每月一二百元的现金收入。
年,作者有了第一辆自行车,是一辆28英寸的飞鸽牌自行车。在寄宿制初中读书,每周才回家一次,为了防止自行车被风吹日晒意外损坏,特意找了一个很远的远房亲戚家寄存自行车。
二八大杠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我家的这辆自行车用了十几年。据调查,70%以上的自行车使用寿命都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二三十年。因为使用寿命长、保养成本低,所以高价购买的自行车,折算下来还是比较经济实惠的。
一辆元的自行车,按使用10年、每年修车10元计算,平均下来每年只要30元,相当于八十年代初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一台15万的轿车按使用10年、每年维修保养等2万元计算,平均下来每年需要3万元,相当于现在一个人半年的工资。
修车也就是说,养自行车每年要拿出一个月工资,养汽车每年要拿出半年工资。这是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比较,实际上现在打工两天就能买一辆自行车。
四、供应短缺的原因
当时,我国缺自行车,不是我们不会造,而是我们还顾不上。自行车的构造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在建国后很快就掌握了自行车的设计、制造能力。
但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产品是生产资料,冶金、机械、化工这些重工业,关乎大国重器,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是扩大再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国之初的轻工业建设投入不足,而且有限的投入主要用于研发和出口,研发是为了掌握技术,出口是为了创汇,外汇是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必要条件。
年,我们的永久牌自行车已经可以出口创汇,可见我们的技术是先进过硬的。随后,永久又研发了26英寸的轻便型自行车、公路赛车、载重车、轻型摩托车、绿天使邮电车、军用自行车。到年时,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行车研发、设计、生产的全部技术,只是还没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年的永久赛车一方面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旺盛。八十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普及公共交通。人们靠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公里,这大概就是当时人们的日常活动半径。有了自行车,每小时可以骑10公里,人们的活动范围倍增。因此,自行车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收入高,所以从需求和购买力的角度,胜于农村。但这不是说农村不需要自行车,农民上地干活、上山采菜、去加工厂磨面、去集市购物也都需要自行车,一辆自行车可以承载三四口人共几百斤。
“五座神车”八十年代的前期,大部分农村因为没有自行车出不了远门,因为没有电视机填补空虚,农忙之后的人们只能聚在一起,男人打扑克、打麻将、喝酒,女人东家长、西家短地唠家常,孩子疯跑、上山、下河、勾叶柄、滚铁圈、跳皮筋。
有了自行车后,有的人开始驮着自家的瓜果梨桃走街串巷地叫卖,有的人开始骑车去临近的村镇打工,有的人甚至用自行车驼回了自己家的上万斤玉米。可以说,自行车开启了农村的新生活,过去那种慢悠悠的乡村节奏在一点点地变化。
到年我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4.5亿辆,平均三人一辆,也就是一家一辆。
五、自行车的多样性我国能够普及自行车,这与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有关,当欧美国家人力成本上升的时候,自行车生产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和日本等地,流水线大生产快速降低了自行车的成本。
九十年代以后,山地车、变速车、折叠车、赛车、小轮车层出不穷,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城市里开始出现自行车早晚高峰,南方因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自行车更普遍。
自行车早高峰九十年代末期,自行车成了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唾手可得的物件,失去了特殊象征意义,没人在乎你骑的是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很多人会选择二手自行车。
作者在读大学时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骑了三个月后丢了也没心疼,再买一个就是了。工作后买了第四辆自行车,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但楼下没地方放,只能扛着上楼,一个月后受不了这份辛苦,车子就送人了。
二十世纪初期,城市里开始流行电动车。最开始的电动车回头率是比较高的,到5年的时候就比较普遍了。
随后出现了共享单车,虽然后来搞得一地鸡毛,但足以说明大家已经不需要占有这种低值常用品,更在意的是它的便捷性。
目前,我国约有4亿机动车、4亿自行车、3亿电动自行车,平均每户拥有2辆车。
车载自行车虽然现在已经基本普及家用轿车了,但自行车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国家提倡绿色出行,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骑自行车成为新时尚;
二是人民想要锻炼身体,在满足吃穿等基本需求后越来越重视健康,骑车和游泳一样可以起到全身锻炼的作用,骑行不仅消费低,还可以到处看风景;
三是城市交通比较拥堵,自行车出行有的时候更快速便捷,特别适合三四公里范围内的距离。
现如今,自行车市场品牌琳琅满目,捷安特、阿米尼、美利达等都很受欢迎,但永久、凤凰、飞鸽依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年,永久自行车成功入围中国轻工业百强企业,品牌价值突破40亿。与此同时,自行车的大小也实现了任意选择。八十年代的掏裆骑车法一去不复返了,只停在你我渐渐老去的记忆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