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轻便车 >> 轻便车车标 >> 正文 >> 正文

曹参搭便车的名将不折腾的名臣武庙七十二

来源:轻便车 时间:2023/4/15

李大嘴大嘴读史

——史料摘译——

原文: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史记·曹相国世家》

译文: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1

作为一个武将,他身经百战,却被认为是搭了便车。

作为一个文官,他不标新、不立异,成为不胡乱折腾的典范。

他是一个武将,却成为王朝第二任文官之首的丞相,因为一个成语,他名扬天下,在《史记》中获得“世家”的待遇。

他就是西汉名臣曹参。

注意了,这里的“参”读作“cān”,不读“shēn”、“cēn”或者“sān”。

把人家名字念错是很不礼貌的。

2

《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在弥留之际,吕后问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曹参可。”

可曹参是个武将啊?刘邦是不是脑子糊涂了?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萧何病重时,少年皇帝刘盈在病床边问萧何;“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萧何出人意料地首肯了曹参。

可曹参和萧何的关系一向不怎么样啊?萧何是不是胡言乱语?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和萧何的眼光极其准确。

3

让曹参名扬天下的成语就是“萧规曹随”。

萧何和曹参之间的关系很有趣。

想当年,萧何算是县一级的干部,曹参则是县里看守所的所长,算是上下级关系,私交很不错,都属于一开始就跟着刘邦外出打工的兄弟。

以后,曹参往军界发展,萧何主持后勤工作,交流沟通不多,关系就慢慢淡了。

《史记曹相国世家》里说,听说了萧何去世的消息,时任齐国相国的曹参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吾将入相”。过了没多久,朝廷果然下达调令,把曹参调往中央,接任丞相。

曹参继任之后,对前任萧何的政策一无改动,全盘照搬,不标新立异,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好地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

真正的知己就是有这样的默契,不需要成天一起胡吃海喝。

4

曹参作为文官之首的宰相,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将。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论功行赏,萧何排名第一,曹参排名第二。因为萧何是文官,所以曹参实际上是武将第一。

虽说《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并没有对曹参参与的某个战役详细描述战役经过,但大段大段的文字都是“攻之”、“击之”、“破之”、“取之”、“大破之”这样的字眼。

从一系列的战斗中,曹参从最初跟随刘邦举事时的“中涓”,一路升迁,“七大夫”、“五大夫”、“执帛”,从一个一般的参谋发展成为一个镇守一方的大将。

曹参身先士卒,进攻时带头爬城,在历次战斗中,先后负伤七十多处。

曹参的战绩很是辉煌,总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获诸侯王二人,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唐朝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曹参名列其中。宋朝为七十二位古代名将设庙,曹参依旧榜上有名。

5

不过,司马迁对曹参有些鄙视的意思。

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的最后评论说,曹参之所以战功赫赫,其实都是因为跟着韩信的缘故,韩信被扣了一顶谋反的帽子死于非命,所有的战功就都便宜曹参了。

司马迁的评价既有道理,也没道理。

曹参在刘邦打天下的中后期,一直和韩信在一起,的确沾了不少光,曹参有不少军功是靠着韩信的指挥拿下的,但不管怎么说,曹参并不是坐享其成,还是靠着一刀一枪拼命厮杀积累自己的战功。

更可况,曹操是身负重要使命,而且完成得很出色。

作为最早和刘邦一起闹革命的一批人,曹参深受刘邦的信任,把曹参放在韩信身边,其实是把监视韩信、掣肘韩信的重任交到了曹参的肩膀上,免得韩信尾大不掉。

事实真是如此,韩信虽然屡建奇功,但对军队的掌握并不牢靠,前后至少四次被刘邦夺走兵权,特别是有一次,刘邦只带了老司机夏侯婴,直入韩信军营,轻松夺取兵权。

这里面,曹参的存在以及他对军队的实际掌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曹参,楚汉相争演变成三国演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6

事实上,在战争基本结束之后,在继任萧何的丞相位置之前,曹参已经弃武从文,在刘邦大儿子齐王刘肥的领地当上了诸侯国的相国。

这次转型,既远离了军界,有急流勇退的意思,也有转型发展,适应时代的前瞻性。

正是在这九年齐国相国的执政生涯中,曹参遇见了对他影响极大的盖公。(这个“盖”念gě)

齐国地盘很大,有七十多座城池,刚刚从军界退出接手地方事务的曹参没有经验,有些束手无策,于是,他请来了盖公。

盖公是当地著名的学者,黄老学说的倡导者,他对曹参讲,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这样,老百姓自然会安定,曹参按照盖公说的办法来治理齐国,果然政绩卓著。

刚刚经历战乱的老百姓要的就是安定,曹参的这段地方执政经历,对之后主持全国工作影响很大。

7

曹参“萧规曹随”,老百姓欢迎,可是依然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些人之中就有少年皇帝刘盈以及曹参的儿子曹窋(读作zhú)。

年轻的皇帝希望可以在父辈的基础上开创新局面,可是碰上曹参这么个宰相,很少汇报工作,也没有什么新的措施,几乎啥事也不操心。

郁闷的皇帝通过曹窋向曹参婉转地表达不满。

结果,曹窋被打了屁股。不但如此,曹参还振振有词地在皇帝面前说了一番保持政策延续、不折腾的话,把年轻的皇帝说得哑口无言。

虽说曹参整日喝酒,还邀人一起喝酒,但是他酒而不醉。或者说,生活上的醉酒并没有掩盖他政治上的清醒。

曹参对国家形势、经济状况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从国家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人心思定,需要休养生息。

曹参认为既然自己不如萧何,而且萧何“法令既明”,自己又何必出台新的法令、制度、规章呢?是要显示自己才能?还是要折腾老百姓呢?

喝着小酒,就把国家大事安排得妥妥的。

8

曹参的战术和“萧规曹随”的战略保持着高度一致。

曹参选拔官员,只挑选厚道人,对于信心满满希望大展拳脚、出人头地的人,一概敬谢不敏。

对于别人的小过错,曹参很大度地能遮掩就遮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于别人的劝说,曹参一概是“喝酒喝酒”,打着哈哈,愣是不让人家开口。

应该说,曹参的做法效果很好。

老百姓称颂他说“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以曹参的能力,他也的确想不出更好更全面的政策。

一方面,曹参没有折腾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际情况不需要折腾。

也许,刘邦和萧何正是因为这两点,才选中曹参的吧。

人生在于折腾,人生又在于不折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