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轻便车 >> 轻便车车标 >> 正文 >> 正文

小科普搭便车的牡蛎如何建造新的礁体

来源:轻便车 时间:2023/3/26
白癜风的身心健康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24/6188559.html
PatrickDwyer

牡蛎的确不是最有趣的海洋生物。当然,它们和香槟搭配起来很美味,但除了待在海浪下面外加过滤水体中的污染物外,它们几乎什么也不做。事实真是这样吗?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牡蛎——悉尼石牡蛎(Sydneyrockoyster,学名Saccostreaglomerata)——可以在另一种不起眼的软体动物滩栖螺(mudwhelk)的“帮助”下形成新的礁体,不过称其为“帮助”实在是太轻了。通过实地观察和历史记录,研究人员发现幼年牡蛎会搭在滩栖螺的壳上,造成它们因饥饿而缓缓死去。

杀手牡蛎。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

消失的贝类礁体

SteveMcOrrie

并非所有的礁体都是珊瑚礁。贝类礁体(shellfishreefs)是由许多我们喜欢吃的软体动物形成的,它们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像珊瑚礁一样提供栖息地并保护海岸线。

贝类礁体在世界范围内面临威胁,大约85%的礁体要么消失不见,要么严重退化。澳大利亚的贝类礁体曾经覆盖着相当于美国海岸线一半的区域。但如今,这些礁体只剩下5%到10%。

自然保护工作者正在努力修复消失的贝类礁体,但要重建已经消失一个多世纪的生态系统并不容易。

“我们对这些生态系统知之甚少,”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澳大利亚海洋项目总监克里斯·吉利斯(ChrisGillies)说,“关于贝类礁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生存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我们缺少很多基本的生态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目前,科学家们对澳大利亚贝类礁体的了解大多来自历史记录,尤其是过去的报纸文章,以及对仅存的贝类礁体的细致研究。现在,得益于对其中一个礁体的偶然发现,海洋科学家又有了另一个相当奇怪的“牡蛎礁谜团”。

滩栖螺之谜

PatrickDwyer

在对一片现存牡蛎礁进行调查时,科学家们注意到,有几个巨棒螺(Herculesclubmudwhelk,学名Pyrazusebeninus)在泥滩上缓慢移动。一般的休闲观察者是不会再多看一眼的,因为这些螺长得就像多节的褐色冰淇淋筒,而且它们也是澳大利亚东海岸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

但一向观察入微的科学家发现,许多巨棒螺的壳上都附着有几只幼年牡蛎。

“这真的很有趣。”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CookUniversity)研究员伊恩·麦克劳德(IanMcLeod)说,“空旷的滩涂上是如何形成初始牡蛎礁的一直是个谜,所以我们猜想这些滩栖螺是否起到了重要的生物媒介的作用。”

潜水员们很快组织了本底调查,统计到底有多少被牡蛎“搭便车”的滩栖螺,结果发现数量相当多。麦克劳德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载’着大只牡蛎的螺,它们看起来筋疲力尽,都被压到泥里了。”

为了验证这些螺是否促成了礁体的形成,科学家们动手从礁体边缘掰掉一些牡蛎礁碎块。果然,他们在中心发现了一些旧的螺壳。

牡蛎幼虫需要固着在坚硬的表面,然而滩涂上的硬质表面非常少并且相距甚远,尤其是现在大多数贝类礁体早已不复存在。于是,牡蛎幼虫便附着在了螺壳上。起初,这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牡蛎越长越大、越来越重,压得螺移动迟缓,因此妨碍了它们在滩涂上觅食。一个牡蛎吸引来另一个牡蛎,造成雪球效应,这最终将杀死被固着的滩栖螺。长此以往,每一簇牡蛎小块的中间都有一个死去的海螺,而这些牡蛎块则是逐渐形成新牡蛎礁的基础。

远不只是寄生

PatrickDwyer

我们对澳大利亚贝类礁体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筛查历史记录而重新发现的。因此,吉利斯、麦克劳德和同事查阅了以前的档案,看看以前是否曾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

麦克劳德说:“我们一开始在文献中什么也没有找到,直到翻阅到多年前的记录,那时候说的全都是这些滩栖螺的故事。”

一个多世纪前,澳大利亚殖民者大肆采挖牡蛎为食,并挖掘出礁体以用作建筑材料。麦克劳德说:“那时候,当你去购买牡蛎租约来管理和采收一片牡蛎礁时,如果那片礁体上有大量的滩栖螺,价格会更高。”但随着贝类礁体的消失,我们对滩栖螺在创造礁体的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认知也随之消失。“所以,其实历史上人们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只是忘记了。”吉利斯补充道。

虽然这整个“牡蛎压倒螺”的过程听起来像是寄生关系,但是它其实有着更不寻常的意义。吉利斯说:“滩栖螺是在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形成,而不仅仅是让牡蛎(个体)存活下来。”这是研究人员在科学文献中能找到的这种现象的唯一例子。

PatrickDwyer

吉利斯和麦克劳德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有助于澳大利亚牡蛎礁的修复。吉利斯说:“这有可能成为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它演示了如何利用一个物种来为另一物种铺平道路,使其种群得以建立并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他认为,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在未来的修复工作中,自然保护工作者有可能在增殖放流牡蛎幼虫的同时,将滩栖螺重新引入该生态系统中。

麦克劳德补充道:“随着我们进入生态修复的十年,这是又一次善意的提醒——要想管理一个生态系统,我们真的需要了解它是如何运行的。在一个人类主导的世界里,了解生态系统是修复工作成功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886.html